前不久,我从微信上看到,在教育部最新公布的五大学科等全国各中学获奖情况的综合评分中,绵阳中学位列第26位,进入全国500强中学排行榜。看到这个消息,我很激动,也为学校感到光荣和自豪。作为一个曾经在绵中工作了37年的老教师,一个从1957年大学毕业就分配到绵中的首批教师,我已在这所学校度过了六十个春秋,我的青春献给了绵中,这里承载了我全部的工作、学习和生活。
在为绵中今天的成绩感到兴奋和高兴的同时,我深知这所学校今天所取得的荣誉是多么的来之不易。它是一代又一代绵中人不怕困难、辛勤工作、顽强拼搏才得来的。
绵阳中学始建于1957年,是一所高、初中共有的高完中。建校初期,各项基础设施很不完善,师资力量也很不足,因此只招收了两个高中班和四个初中班,当时在校学生不足300人。
绵中最初的校址在城郊乡三里村,当时学校只有一座综合楼。学校的教室,理、化、生实验室,教师的教研室,图书室,还有会议室等等全部都在这个不足一千平米的二层楼内。一到下课时间,各种声音混杂一片,相互影响严重。这种工作环境一直维持了约八年时间。当时国家也十分困难,不能给学校拨足够的钱,所以领导们想改善也无能为力。
教学环境如此,教职工和学生的住宿条件就更差了。教师的住房基本上是一家人住一间或两间房,没有厨房,蜂窝煤炉子放在室外,遇到下雨,一家人忙得惊慌失措。一些单身教师的住房挨着养猪场,为避免臭气,常年不敢开窗。学生的寝室不多,而且很拥挤,房间里走动都要侧着身子。
学校的硬件条件差,教职工的工资收入更是没法和今天相比。我刚工作时,月工资只有39元。虽然那些年物价低,可毕竟只有39元,给母亲寄了赡养费,给伙食团交了和伙食费后,几乎就没剩什么余钱了。要想买件像样的东西,都要省吃俭用攒好几个月。教师每月只配19斤粮、半斤肉,没什么副食或蔬菜可补充,大家整天都处在饥饿和疲劳中。没办法了,只好用盐开水充饥,给胃垫底,以保证顺利完成当堂课堂教学任务。
在当时,即使这样的环境、这样的收入、这样的条件,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却很高,很少听到有人抱怨,同事之间、师生之间,谈论最多的话题都是有关教学的,学校的氛围是和谐的、向上的。高中60级是绵中的第一届毕业生,当时高考取得了与全市另一所完中不相上下的好成绩。
改革开放前,学校的各种非教学活动是较多的,57年勤工俭学,从涪江北河口运煤到火车站,挣点运费补助学生伙食。58年师生花大量时间参与大炼钢铁,正常的教学秩序经常被打乱。65年学校迁到何家山也就是现在的位置,没有操场,就发动全校师生动手,一锄一锄地把半山腰铲平,挖出了个体育场。校内一条长期堵塞的被污染了的河沟,需要师生们不定期地下到深水中一段一段地清理。每个学期还要用两周的时间带学生下乡学农或到工厂学工,学生们在校学习的时间远不像今天这么集中、规范。
大约在63、64年,国家搞什么路线教育,搞“四清”运动,清理阶级队伍,搞阶级斗争,教师被列入资产阶级的一部分,是“臭老九”。随后文化大革命开始了,学校干脆停课闹革命。假期被关在一起集中“学习”,要求大家互相揭发,大小会批斗,弄得人心惶惶,不得安宁。有一个老师被逼得实在受不了,半夜去寻短见。假期完了,又把所谓的政治上有问题的老师集中到观太乡劳动改造。这种运动给党的教育事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、不可估量的损害和影响。那些日子、那些事情,至今想起来仍让人不寒而栗。感谢我们的党及时拨乱反正,一举粉碎了“四人帮”,纠正了过去教育战线所犯的严重错误,把办好教育、培育人才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任务。坚强的绵中人没有被困难压倒,历次政治运动的折磨反而让他们的心智更加成熟。他们始终相信党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,始终把教书育人、为祖国培养合格的下一代作为教师的神圣职责,作为党交给教师的首要任务。
在随后的岁月里,绵阳中学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,乘着祖国改革开放的春风,积极探索、勇于实践,加大投入,努力改善办学条件,提高教学水平,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。
现在的绵中,全校师生思想解放、开拓创新,有教职员工四五百人,在校学生上万人,连年的高考上线率都名列全省前茅。校园环境优美、氛围和谐,师资力量雄厚,教学资源丰富,教学成果显著,是全省众多学生和家长向往、首选的读书殿堂,是一所名副其实的软硬件过硬的蜀中名校。
六十年的岁月磨砺,激发出了蓬勃生机。
教书育人不辱使命,历史名校再创佳绩。
2017年5月
作者简介
张奇勋,男,生于1933年2月23日,中共党员,退休教师。1957年7月至1993年7月在校任教。在校期间,曾任校工会主席、教导主任等职务。
联系电话:18081131029
现住址:绵阳市涪城区滨江路10号水韵滨江1栋2单元3002号